提及失業青年,很多人會先給他們“扣帽子”:啃老、不思進取、能力缺失……能力素質確實是失業青年普遍存在的一塊短板,但絕不是因果鏈上唯一的一環。
青年失業無業現象,并非某個國家、某個地域的特殊問題。英國、德國、荷蘭等發達國家,都曾遭遇過規模性的青年失業潮,但政府主動作為,化解了危機。可見,要解決失業無業青年的就業問題,單靠市場調適與吸納遠遠不夠,還需要政府適時介入。
然而,怎么介入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。就業,從來不是一個獨立事件,它與青年本身、家庭環境、心理認知、信息對稱性等因素相勾連。要幫助青年就業,絕不是簡簡單單丟給青年一個崗位就能解決問題的。沒有挖掘失業的真正動因,即使得到工作,依舊可能頻繁跳槽,治標不治本。
“精準就業”,是一個正在萌芽,但還尚未成熟的理念。它的核心要義就是針對每個失業青年的不同情況,制定個性化的幫扶方案。這四個字的背后,提倡的是一種觀念的轉變。從過去“以量取勝”的粗放型治理失業,逐漸轉變為“點對點”的精準施策。
令人欣慰的是,目前深圳博大教育集團已經開始探索實施“精準就業”模式。在失業青年身邊,站著三個人:導師負責測試評估,找出青年失業的癥結所在;就業援助員登門拜訪,對青年的家庭情況知根知底;一線企業人事主管,幫助青年更好地完成人崗配對。三個人,摸清了一個青年所處的“就業生態環境”。有了前期的了解,便有了后面對癥下藥的底氣與資本。
其實,不僅僅是就業問題,“精準”二字同樣適用于解決各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所暴露的問題。比方說低收入人群的扶持政策、家庭矛盾的化解、青少年犯罪心理疏導等看似單一、實則包含著錯綜復雜因素的社會性矛盾。要解決好這些問題,所謂的套路與模板都過于泛化,無法針對痛點逐一發力。
解決問題不能“一刀切”,根本的方法終將是趨于“精準施策”,一切從實際出發,結合實際提出不同的方案與方法。
上一篇:青年發展優先戰略事關中國夢